药师经常识网
标题

药师经讲记

来源:药师经常识网作者:姚腊梅时间:2019-05-21 16:07:07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民国四十三年秋讲于台北善导寺悬论一叙缘起药师经,民国二十三年,太虚大师在宁波阿育王寺,曾讲过一次,法缘极盛,当时还记下一部很好的讲记。

药师如来因地中说:将来我成佛的时候,「若诸有情」受了「众病」的煎「逼」,苦「切」,同时又「无」人「救」治,「无」所「归」托。或「无」力延「医」,「无」钱买「药」;或「无亲」戚朋友,「无」父母兄弟,夫妻儿女等「家」属,可以服侍照应。如此「贫穷」如洗,而又孤独伶仃,病缠「多苦」,人生世间,真没有比这更不幸了!可是「我」药师如来的[P69]「名号,一经」那苦难众生的「耳」鼓,即得「众病悉除,身心安乐」;而且「家」庭亲「属」,「资」生之「具」,也就能「悉皆」具备「丰足」起来了。不仅如此,以闻的善根因缘,能进修福德智慧,一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称念药师如来的名号,一切病苦便可消除,这确是常事。念佛,或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获得佛菩萨的加被,因而病患得以消除,恢复健康,在我们佛教徒中,得到真实经验的,着实不少。至于没有家属,一闻佛名便可具足,这似乎不可能。须知这不是说父母死了,念佛又会复活起来;或本无家属,一闻佛名便都有了。这是说:过去由于因缘不足,福德薄劣,所以贫穷孤苦。此后,以善根福德增长,身心恢复健康,由于从事事业的努力,便能把家庭建立起来;亲属朋友,也因人缘的转好而逐渐增多。佛陀的慈悲虽极普遍,但对于孤苦贫病的众生,特别关怀,特别护念和救济。所以释尊在世时,特别倡导施医施药,救济孤独。凡身为佛子,修学佛法,须体念释迦的精神,效法药师的本愿,随分随力去做!

庚八转女成男愿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药师如来的第八大愿,是说:「若有女人」,「为女」身「百恶所逼恼」,而「极」其苦痛,「生厌离」心,「愿」意能够「舍」弃「女身」。女人的苦事多,所以说有百恶;这可分生理与心理二方面说。

1生理上的苦患,如女孩一到成年,就有月经;又如生育小孩,也是女人最感痛苦的事。

2心理上的病患,如嫉妒心、虚荣心,一般都比男子为重。

3在社会所受的歧视:女人在社会的处境,无论是家庭或社团,从过去到现在,仍未完全取得与男人同等地位;一般对于女人的轻视,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

因此,就生心厌恶,希望舍离女子的身形。药师如来为满足众生的要求,特发此大愿:若有愿舍女身的,「闻我」药师如来的「名」号,一心称念,礼敬供养,「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由此修行,「证得无上菩提」。女人的希求男身,古来社会是极普遍的,可是现代的女性,对于自己,不但不生厌离心,似乎还特别满意,喜欢修饰,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女人,要男人注意她;这是爱好女身的表现。

据报载,美国有个百万富翁,也要动手术希望一过女人生活呢!这虽因社会的逐步接近男女平等的理想,而科学发达,医药昌明,女人特有的痛苦,如分娩等,也减轻而逐渐消除;然现代女性的地位,还是不平正的,从迷醉于物欲而来的自己爱好,其实是忘记自己了。

在大乘佛法中,男女本来是平等的。不过女人的性格,确乎要心胸狭窄,嫉妒心重些,特别讲究修饰。希望在座的女同道们!要尽可能纠正自己,学作大丈夫。经说:学大乘法,修菩萨行,要有大丈夫的精神才得。关于转女成男,据经里说有两类:一、善根极深,厌离心切,加以精进修行,现生便可转女成男。二、依大乘法门的开导,如法修行,或称念圣号,或礼拜供[P72]养,来生定可得转。

庚九回邪归正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众生不知佛法,沦堕于邪道之中,只要听到药师如来的圣号,便可脱离邪道,走上正途。没有佛法的地方,受邪道的熏染特别深。惟愿药师如来的圣号,遍化全世界,使堕于邪道的弃邪向正。

药师如来因地发愿;来世证得大菩提时,要「令」一切「有情」,都能「出」离恶「魔」的「罥网」,和「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网与罥,样子差不多;捕鱼的叫网,捉兽的叫罥。迷信魔外邪说,像鱼兽被罥网罗住了一样,不易解脱出来。魔和外道的不同是:佛法以外的宗教,名外道。魔的意义是杀者,不一定是宗教,如一种主义,一种学说,可使人不信因果法则,抹煞道德价值,或是否定真理。或是使人弃高尚而向凡庸,弃身心修养而求物欲满足,害人害世的,都是魔。如有众生落在魔的罥网中,药师如来方便,使他脱出魔掌,投入佛法的怀抱;如有众生受了外道邪见的缠缚,药师佛也使他得以解脱,归向正法。不论邪魔的,外道的,通称为「种种恶见稠林」。邪恶见,如同稠密的森林,误入其中,触处荆榛葛藤,不易觅路出来。现在药师本愿,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导「引摄」受,使出离魔外的邪见,而安「置」于佛法「正见」之中。「渐令修习」四摄六度等「诸菩萨行」,而「速」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此愿是佛令众生,从魔及外道的黑暗中,奔向光明的正法。魔外的恶见力量极大,如不曾在佛法中得到不退转,都有受魔外所转的可能。从前有一比丘,看见裸体的外道,便讥笑他。佛提醒他说:不要笑他,你说不定也还要做外道呢!我们修学佛法,如未得正确而深刻的信解,得不退转,现生不落魔外,来生,也可能堕入邪网呢!必须如大乘发菩提心,小乘发出离心,得不退转,才出魔外的稠林,才可真正的欢喜!在这邪说猖狂的末世,我们要时时提高警觉,始能免于魔外的迷蒙。

庚十从缚得脱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大愿,是药师如来在因地中,发大悲愿,济拔犯法受禁的众生。愿说:「若诸有情」,因犯罪或受枉而为「王法所录」。国家法律,过去称为王法;录,是受国家法律的制裁或审判。经过法律裁判,或用「绳」索捆「缚」,加以「鞭挞」;或受徒刑,「系」禁于「牢狱」中;罪更重大的,「或当」受剜手足耳目等「刑」,或遭「戮」杀──死刑。「及」其「余」种种的「无量灾难」,受欺「凌」、侮「辱」,而致「悲」伤忧「愁」,交「煎逼」迫,「身心」感「受」无边的「苦」楚!这些苦难,在这个时代,更加普遍。

悲心深切的药师如来,愍念到众生的苦痛,所以说:受这些刑罚灾难的有情,「若」听到「我」药师如来的「名」号,由于「我」的圆满「福德」力,与广大「威神力」加被他们的缘「故」,便能「悉得解脱一切」灾难,而免受「忧」愁「苦」恼!

国家创制法律,原是为了制裁恶人,而保障善良人民的权益,维持社会的治安。社会相当复杂,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纠纷;彼此互相猜忌,互相争执,互相欺诈,互相凌辱,一切杀盗淫妄种种罪恶,莫不于此层出无穷。所以,为社会的秩序着想,为人民的安宁着想,就非正之以法律,范之以规矩不可了。但因冤枉而受法律误害的,当然也在所不免。故上说的种种罪犯,从缚得脱,可约两方面说:

一、冤枉的:过去宿业现前,受人诬告,以致被系,遭种种刑罚。像这类苦难众生,若能称念药师如来圣号,定可业障消除,得免于难。

二、确是违犯国法,如匪盗的杀人掠物,扰乱国家治安;或操纵金融,破坏国家经济;邪淫,或侵占等。像这种罪犯,称念药师名号,是否也能够免难得脱?如称名而能得脱,那等于奖励犯罪了。不久以前,总统就职时,有人建议大赦;消息一出,牢里的犯人反而多起来。因为有人怀着赦免的希望,不惜为非犯罪。这样的罪人,当然是不能解脱的。不过,如罪有应得,而能于佛生净信心,惭愧心,至诚恳切的忏悔,确认错误,立愿痛改前非,这样的礼念药师如来圣号,也有得脱可能。

须知国家对人民而治以法律,并非恶意,而是要人民向上;即使不得已而刑杀,也是杀一警百。所以犯罪而能真切的悔悟,约个人说,原可以不必惩处。如现在我国,订有『自首改过』的宽大法律。像这样犯罪而能虔诚忏悔,称念药师如来名号的,感应道交,也可解脱一切苦难。

庚十一得妙饮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一大愿」说:将来我成佛时,「若诸有情」生活困难,而受「饥渴所」逼「恼」,「为」了维持生存,不择手段去追「求」饮「食」,「造」下了重大的「诸恶业」。世间饮食,不是现成而一求便到的。有知识有才能的,可用智力体力去换取,但无技能,又无资本,那从何而来此资生物呢?为了生活,不是暗偷,便是明劫,或者欺诈,或者恐吓,但这会造成社会的动乱不安,决非善事。由此,可知作恶也有两类:一是由于内心的烦恼深重;另一是环境所迫,出于不得已。如由于烦恼所驱使而造罪恶,即应从思想等去解决;若由于贫穷实在没得吃,没得穿,就得从经济方面去解决。药师如来因地发此大愿,即从解决后者着手。所以说:一切饥寒无衣无食的众生,若「得闻我名」字,依照佛的开示,「专」心忆「念」,信「受」奉「持」,那么「我当先以上妙」的「饮食,饱足其身」,然「后」进一步,「以」无上的佛「法味」,使他们「建立」于佛的正法中,得「毕竟安乐」──究竟解脱乐。

饮食祗能作暂时的救济,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人的思想不正,行为放荡,不守信用,不务正业,弄到经济拮据,生活困苦,这决非救济所能解决的。如先以饮食饱其口腹,进而教以人生正行,知识技能,使生活改善,从事职业,就相对的解决了。再进行一步,令其修学佛法,在佛法丰富的宝藏中,得世间希有的无上法乐,那才是究竟的救济。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礼义』。药师如来,针对这一现实,故发此愿,先以食味,再以法味。有人说,佛法是出世的,不问人生现事,实在错误!佛法的重视现实人生乐,我们读了药师佛的本愿,便可知道。中国佛教的衰微,似乎是忽略了药师法门的救济,而专重于后世与出世佛教的宏传。所以今后的佛弟子,应多多发扬药师精神,多从事救济运动。药师如来在因地中,发了这一大愿,对于我们确为最有意义的启示。

庚十二得妙衣具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药师如来的第十二大愿,希望他将来成佛时,使一切贫苦有情,都能得种种美妙的衣服、装饰品,及娱乐用具。

「若诸有情」,因为「贫」穷困难,「无衣服」穿,也没有被褥帐子,为「蚊虻」所苦;冷天无衣御「寒」,「热」天无衣遮体。这样的「昼夜逼恼」,不胜其苦。药师如来悲愍众生,愿使这一切苦恼有情,得到安乐,所以说:「若闻我」药师如来的「名」号,「专」心称「念」,如法「受持」,那末承药师本愿功德与威神力,即能「如其」内心「所好」,高兴得什么,「即得」什么──长的、短的、厚的、薄的,「种种」高贵的「上妙衣服」。同时,「亦」能「得一切宝庄严具」,如首饰、宝石、古董、花瓶等类;还有「花鬘、涂香」,这都是属于严饰身体的东西。此外,还有「鼓乐」──音乐,「众伎」──娱乐所用各样器具。总之,「随」贫苦众生的「心」意所爱好「玩」赏的,药师如来「皆」能「令」他得到「满足」。

己三总结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以上分别说明十二大愿,现在总结。

释尊说完了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又呼「曼殊室利」说:这「是」「彼」东方净土的「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微妙上愿」。如来、应、正等觉,如上已说,都是佛的通号。经里对于佛号,有时具用十号,有时略称三名,有时单说一名;这里用不广不略的三个通号。此十二愿,非一般的誓愿可比,纯由大悲心所流露的利他大愿,所以称为微妙上愿。

从十二大愿的内容看,第一大愿为生佛平等愿;此后,便是思想的正确,行为的合理,生活的丰富;缺陷的加以弥补,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P81]以安乐。不但着重衣食等物质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娱乐,达到人类的和乐生存。学佛,决非死后才有好处。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启示得最为明白。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间确能领受实惠,确能适应现实人生的。

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即侧重生活的改善、解决。这并非说专重吃饭穿衣的事,而是提示我们,要在现实人生乐的基础上,发大乘心。菩萨的精神便是为众生服务。修学佛法的,能依菩萨的精神去躬行实践,即是菩萨。大家想想,果然都遵照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的开导,和大师人生佛教的提示去做,这世界不就是净土,不就是康乐的国家,理想的社会了吗?国父倡说民生主义,说明衣食住行的重要;总统又作育乐两篇的补述。育即教育方面;乐是健康娱乐方面。药师法门,除了重视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卫生、娱乐而外,还特别重视思想的正确。所以药师法门的重心,在乎十二大愿,与民生主义的精神,非常吻合。我们如能以此而净我身心,建我国家;扩而大之,澄清人类的思想,纠正人类的行为,发展人间的产业等,世界和[P82]平的实现,也就有希望了。所以民国二十二年,戴院长在宝华山启建药师法会,即仰承药师如来的精神,领导大众发十二大愿。这完全是实践药师的精神,配合民生政治的要求,承药师如来的愿力,希望药师净土实现于人间。我们要依如来本愿去实行,才是真能修学药师净土法门的人。

戊二果德

己一说略指广

『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如来在因地所修的广大行愿,已逐一说明;现在再显示证大菩提时所成就的果德。

现在要另说一论题,所以佛说,「复次」。释尊告诉曼殊室利:「彼」东方净土的「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发」的广「大」悲「愿」,「及」成佛时,「彼佛」所有国「土」的殊胜「功德」,清净「庄严」,「我」(释尊自称)就是在「一劫」,或「一劫余」的时间,也「说不能尽」。劫梵语劫波,义译为时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依佛法说,世界最初成立,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慢慢减到人寿十岁时,又百年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样的一减一增,名叫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个小劫为一大劫。菩萨的行愿无量无边,佛陀的果德,也是极广极多,这那里说得完。所以释尊所说药师如来的本愿功德,果地庄严,都只是略说一滴而已。说来虽简略,而实是说一劫或一劫多的时间,也是说不尽的。

己二以西喻东

『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释尊在宣说药师法门之前,已先说阿弥陀经,开显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故本经关于药师的清净国土,不再加以详述,而以极乐世界为例。因为佛佛道同,佛与佛的净土,也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今说明东方净土的庄严,从二方面说,一是有情正报;二是世界依报。药师如来的净琉璃世界,自成就以来,「一向」都是「清净」的。我们的世界或起初清净,后变污秽;或最初秽染,后转清净,而东方净土则始终一如。到底怎样的清净呢?第一、「无有女人」,女人如前文所说,身有百恶。同时,有了男女即有夫妇,于是产生种种的不清净。东方药师净土,没有女人,一切都是大丈夫;换句话说,没有男女相,一律平等平等,无有男女差别。第二、「无恶趣」,一切恶趣都是罪业所感,而往生净土的众生,都已消除业障,善根具足。

如弥陀经所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因无恶趣,所以第三、无有「苦」痛的「音声」。以下叙述净土的依报:药师如来的国土,「地」面是由天然的「琉璃」宝所成的,通明透亮;用「金绳」分「界」为「道」。「城」即城墙,「阙」即城楼,「宫」是宫殿,「阁」为小楼,「轩」是屋上的飞檐;以及「窗」户、「罗网,皆」是「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所「成」就的。一切「功德庄严」,与「西方极乐世界」毫无二致。如要知详细情况,可读大本阿弥陀经。

己三以伴赞主

『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东方净土,不但有药师如来,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辅助教化。如国家----有了最高的元首外,还有辅弼治理国家的文武百官。东方净土也是如此,还「有二菩萨摩诃萨」,为其宣化的得力助手:「一名日光遍照」菩萨,「二名月光遍照」菩萨,「是彼」国土「无量无数菩萨众」中的「上首」。上首,即领导者。用譬喻说,在明净虚空中,日、月光明,为无量无边的星光的上首。二大菩萨是药师如来的继承者,是「次」后「补」登「佛处」的。娑婆世界的补处,为弥勒佛;西方净土的补佛处者,为观音、势至;净琉璃世界,则为日光、月光二大菩萨。二菩萨的功德智慧最大,「悉能」受「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正法宝藏」,如王太子能推行父王的政治,才能继承王业。补处菩萨是佛陀正法的继承者,当然能受持佛的正法宝藏。正法的法,即常遍的实相。此法不邪名为正;也可名妙法,即是不粗浅而微妙的;约离却二边,也可名为中法。藏是库藏,一切钱财珍宝,不用时可以放进去,要时就拿出来名为藏。一切清净微妙的功德法财,也都从此正法而流出;一切无边功德法门,也都含藏于此,所以正法名为宝藏。对此正法宝藏,二大菩萨是能受持而不失,宏通而无尽的。

丁三结劝往生

『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上来说明了因地行愿,依正果德。即知东方净土是如此的庄严,「是故曼殊室利」!凡是对药师法门「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立定志「愿」,求「生彼」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不但资生物是无限的丰富,大众是非常的和乐,而且能受佛的教化开导。依后文说:凡能生东方净土的,即得不退菩提。这样的法门,在十方净土中,也是难得希有的,应当发愿往生才是。

丙二善巧方便

丁一闻名忆念益

戊一离恶益

己一离悭吝贪惜恶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旁生趣。』

如来开示中,依正行愿已讲完;现说药师佛的善巧方便。药师如来,依过去因中的本愿力,及现证佛果的无边功德,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内在的,须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现出来。救济众生的利益,可分三类:即闻名忆念益,持咒治病益,供养受持益。闻名利益中,又有离恶与得善二类;离恶也有四种,先明第一离悭吝贪惜恶。

这是另一大段,故开头又说「尔时」,即世尊开示药师佛国如何庄严,劝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时。释迦「世尊」又「告」诉「曼殊室利童子」:「有诸众生,不」能辨「识善恶,惟」是一味「怀」着悭「贪」鄙「吝」心。这不识善恶,不是白痴;世间尽有聪明人,满腹经纶,才智横溢,然而好事不做,反而尽力作恶。这里所指,就是那些否认善恶因果,抹煞道德价值的人。

因不识善恶因果,所以也就「不知布施」的意义,「及」布「施」的「果报」。有些人,可以一下赌输几千元,但遇到慈善公益的事情,连少数都舍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为男女朋友无谓的吃喝玩,花上几千几万,而不能布施一碗饭给求乞的穷人。这些人虽不是悭吝,而不知人与人间,是祸福相关的,有互助救难的必要,应该从布施中,增长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报。财物原是布施功德所得的。如一粒谷子,播作种子,将有更多谷子的收获。

可是有些人,不识善恶因果,认为布施是最不上算的事。这些人,不识因果善恶,是「愚痴无智」;于三宝功德,也「阙于信根」。由于不识因果,不信三宝,所以对一般贫病,及三宝功德,都不肯布施。他们一天到晚,一味的贪吝,辛苦地为财物而「勤加守护」,舍不得布施。若「见」有贫穷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机构向他劝捐「来」了,「心」里便讨厌而「不」欢「喜」。但有时,因人事关系,面子关系,「不」得「已而行施时」,就「如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痛惜」。

像这种人,为自己还舍得花钱,虽然花得并不正当。还「有无量」数的「悭贪有情」,但知把「资」产「财」物「积集」起来,对「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况能」孝养「父母」,赡养「妻子」?对家里的「奴婢、作使(佣人)」,不用说是刻薄了;以「及来」向他乞求的「乞者」,更不会施予分文了。在这种人的心目中,祗有钱好,而且越多越好;至于要钱何用,他是从来不曾想到的。「彼诸有情」,如此的悭吝不舍,等到「从此」世界「命终」之后,必定要「生饿鬼界,或」者是堕落「旁生趣」,这里文略,应还有地狱。饿鬼,顾名思义,它永远在求食,而永远食不饱;渴得连水都求不到一滴,长期生活在饿渴的逼恼中。这是贪无厌足,有钱财不肯布施的应得后果。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贪吝而堕落的;畜生也时常找不到食,如虎狼虽猛,有时也不免挨饿。贪吝不厌的人,永不满足,即得永不满的恶报。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上文所述,因贪吝而堕入恶趣的众生,「由」于往「昔」在「人间」的时候,「曾暂」时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有意无意中称念过,在心中留下种子,所以当他堕「在恶趣」,受众苦煎迫,无处可避时,忽然便能「暂得忆念彼如来名」,生恭敬心,至诚恳到而皈向如来。凭此暂时忆念如来圣号的功德,「即于」这一「念时,从彼」三恶道「处没」──结束了苦难生命,「还」得受「生人中」。由此可见药师如来的慈悲方便!偶而听闻过他的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真是佛德难量!众生听闻佛号,内心就留下影子,佛法叫做『闻熏习』。一旦遇到苦难,就能记起,且以此而离苦。有些人平时不一定相信,遇难时,才记起来观音菩萨等圣号,而虔心称念,于是得免于难;这是常有的事。还生人间以后,「得」到对于「宿命」──宿生经历的忆「念」,记起前生曾堕苦趣,由于悭贪吝惜,不肯施舍。于是此生能「畏恶趣苦」,彻底改变已往错失,「不」再但为自己,好「乐」五「欲」之「乐」,而能利益他人,「好行惠施」──或布施乞者,或供养三宝,或热心社会的慈善公益。不独自己好行惠施,并且随喜「赞叹」别人的布「施」。这样,自己「一切所有」的财物,「悉无贪惜」而能布施;「渐次」进修,从外财到内财施,「尚能以」自己的「头。目、手、足、血、肉、身分」,布「施来求」乞的,何「况」其「余」身外的「财物」?这是由于听闻药师如来名号,而能脱离悭贪吝惜的恶行与恶果。

己二离毁犯见慢恶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旁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若诸有情」,「虽于如来」正法中,「受诸学处,而」却「破」坏了「尸罗」。学处,即戒律,为佛弟子所应当修学的处所。佛法有种种学处,如在家众受五戒,比丘众受比丘戒,菩萨众受菩萨戒,其学处各各不同,所以说诸学处。受了学处,就得守持不犯。但众生烦恼重,或环境恶,往往因放逸而毁犯了。梵语尸罗,是清净的意思,义译为戒。持戒能灭除一切烦恼业障,得到清凉自在,所以名为尸罗。破尸罗,即破犯杀盗淫妄等性戒。有的人,「虽不破尸罗」──性戒,「而破」了「轨则」。佛弟子受戒,还兼受有关于僧团生活的轨则,或处群入众的轨则。破尸罗罪重,但是损坏私德;如破了轨则,更是违犯团体的公共规律。事关公共,罪过实也不小。这即是私德好而公德不好。

「有」的人,对「于尸罗、轨则」,都能受持遵守,「不」曾毁犯破「坏」,「然」而「毁」坏了「正见」。这即是说,行为虽不坏,但思想错误,不正确。知有善恶、因果,有生死、解脱,有圣贤、凡夫,这是世间正见;解苦、空、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法性如如,是为出世正见。佛住世时,有一比丘,以为涅槃是什么都没有,这是破坏正见的邪见。戒德、规律,虽守好,可是破了正见,罪恶更大!因为破了正见,会影响别人,如对佛法的见解不正,传播邪谬的教法,受害的人就多了。「有」的人,「虽」能「不毁正见」,「而」舍「弃多闻」。这类众生,知见虽然正确,可是忽略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精神,而以一部经、一句佛为满足,甚至把其他无边经论视为多余的。这样,对「于佛所说契经」的甚「深义」理,当然「不能解了」,每每误以不了义为了义。假使学佛的都如此,丰富的三藏宝典,那便祗有置之高阁。断人慧命,灭人眼目,罪过该是如何重大呢!「有」的「虽」不弃「多闻」,对佛法很有体会,造诣极高,可是起「增上慢」──依增上法而起慢,即未证谓证,未得谓得。

世间学者,学识高人一等,每起骄慢;学佛的也这样,广学多闻,或于止观小有修验,不觉就起了增上慢。这种人,「由」于「增上慢」的「覆蔽心」志,狂慢得不可一世,「自是」──自己对,而「非他」──说别人不对。结果,他是诽「谤」了「正法」,自认为如来嫡子,独得正法,而不知实已成为「魔」的「伴党」了!「如是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见」,同时「复令无量俱胝(亿)有情」,也「堕」落邪见的「大险坑」!

「此诸有情」,学佛法而入歧途,罪大恶极,合「应」堕「于地狱、旁生、鬼趣,流转」生死「无」有「穷」尽,一直受诸苦恼。但药师佛的慈悲威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他破尸罗,到起增上慢的一生中,「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能悬崖勒马,痛改前非,「舍」弃一切「恶行」。破尸罗的能转持净戒,犯轨则的能遵守,乃至不弃多闻,不起增上慢;反而勇猛精进,「修」习种种「善法」──持戒、正见、多闻、离增上慢,就此能「不」再「堕恶趣」。这如从层楼堕地,而从半途中把他救济过来。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业障轻而善根深的,称念药师如来的圣号,可以因慈悲愿力的加被,而改恶向善,不致堕落恶趣。但如「有」罪业太重,善根微劣,一时在思想上、行为上转不过来,「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的,当然不免要「堕」落「恶趣」。但「以彼」药师「如来」的「本愿威力」,「令」此罪恶众生,「现前暂」得听「闻」药师「名号」。以此功德,即能「从彼」恶趣「命终,还生人趣」。这回受了教训,吃了大苦,痛定思痛,深觉从前毁戒破见的不是,而得住于「正见」的基础。继而「精进」修行,「善」能「调」伏内心的「意乐」,使它合理。因为切实体验到三恶道的可怕,深感佛德的崇高,及其慈悲救济的恩德,所以不再恋着世间,「便能舍」离「家」庭,「趣」向「于非(出)家」,在「如来」的正「法中,受持」种种「学处(戒)」,恐惧戒慎,「无有毁犯」。而且起「正见」,求「多闻」,「解」了契经的「甚深义」理,远「离增上慢,不」再毁「谤正法,不」致堕魔坑而「为魔伴」党。这样的「渐次」升进,「修行诸菩萨」的六度万「行」,功德便可迅「速」地「得」到「圆满」。

这段文,对修学佛法的,尤其是末法的现在,显得更为重要。若犯了以上的种种过失,将堕落而无以自拔,那便应就此现生,勤加修习药师法门,称念药师名号,祈求药师如来慈悲愿力的加被,使我们消除业障,改恶向善。莫待堕入三途受苦,回头再来修行。

己三离嫉妒诽谤恶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嫉妒」,即是不耐他荣,从「悭贪」烦恼而引生;由于嫉妒心,必然会「自赞毁他」。如见人有钱、有势,或有声望、有地位、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一切比自己强,便不能忍受而起嫉妒障碍,自赞毁他;不毁谤别人,便显不出自己的好处。然而须知自赞毁他,罪恶极重,将来「当堕三恶趣中」,经过「无量千岁,受」尽「诸」般惨痛「剧苦」。不但地狱、饿鬼中多苦,就是「受」完了「剧苦」果报,「从彼」恶趣「命终」,又「来生人间」。或「作牛、马」、骆「驼」、「驴」子等畜类,「恒」常「被」人「鞭挞」,忍受「饥渴」等「逼恼」;「又常」为人背「负重」担,「随路而行」。即使「或得为人」,也还是「生居下贱」,愚笨无能,一辈子「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支配,自己做不得主,得「不」到自由「自在」。自赞毁他,祗是想高高在上,果报反而是生居下贱,被人奴使。

『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然而这些众生,「若」往「昔」生在「人中」的时候,「曾」经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此」宿习的「善因」,现「今」又「复忆念」起如来,生愧惭心,「至心归依」药师如来,恳求救济。那时,「佛」便「以」大威「神力」,慈愍护念,无论牛马畜生,或是奴婢驱役,无边痛「苦」,完全得到「解脱」。而且,转而成为「诸根聪利,智慧多闻」,知道「恒求」上「胜」的佛「法」;常「常遇」到「善友」,远离恶知识;「永」远「断」除「魔」外的邪见「罥」网,突「破无明罥」。壳,就是卵。如鸡在未孵出时,闭在蛋壳内,是黑暗而不自由的;众生在无明烦恼的蒙蔽中,愚痴暗昧,不得解脱自在,也如鸡在壳内。所以破除无明,称为破无明壳。险恶汹涌的「烦恼河」,为众生沉溺处,也因佛力的加持,进修而使之枯「竭」。无明与烦恼,是滋润生死的源泉,既破无明壳,竭烦恼河,「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当然也就完全「解脱」了!

己四离斗讼咒诅恶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这是离斗讼咒诅恶。众生的斗争、诤讼、咒诅、谋害等种种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导源于瞋恨心。这也可以因念药师如来的圣号而得解除。

药师佛的本愿,又说:「若诸有情」,因瞋恨心重,彼此相处,不能谋求和合谅解,而却「好」生是非,欢「喜」互相「乖」角「离」间,以致「更(互)相斗」争,互相诤「讼」。斗,即殴斗;讼,即诤辩,或作文字上的攻讦,或诉诸法律。结果,两败俱伤,「恼乱自」己,又恼乱「他」人,彼此都痛苦不堪。人与人间不能和睦相处,造成家庭的纠纷,社会的扰乱;国家与国家间不能和谐相处,引生国际间的战乱。总之,人类不能和平,不能互助,皆由瞋恨烦恼的作祟。好喜乖离,自他恼乱的众生,「以身语意」三业,「造作增长种种恶业」。你害我,我也害你,「展转」报复,「常」时在, 做「不饶益」众生的恶「事」;或公开,或暗里,在「互相谋害」。

有力有势的,可以直接谋害对方;而无能力的,即另想秘密的邪恶办法。如祷「告」「山林树」木,以及「冢」墓间的鬼「神」,请它们代替报复。或「杀」牛羊鸡等「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与「罗剎婆等」。药叉,义译轻捷,行动极为迅速,有大勇力。罗剎婆,义译暴恶。这二者,是恶鬼中力量很大的,所以祭祀他,请他伤害敌方。或「书」写「怨」仇「人」的「名」字,中国又加上怨仇的生辰八字,用草木「作其形像,以恶」毒的「咒术而咒诅」他。或以「厌魅蛊道」相害:厌,如泥木匠,嫌主人待遇不好,就在屋梁或墙壁间,暗藏些刀箭假人之类的东西,使主人居住不安;魅,近于中国所说的妖精;蛊道,是集毒虫在一起,让它们自相残杀,到最后剩下一只,把它弄死,磨成粉末,然后偷放入仇人的食物或衣服中,使他受毒致毙。还有「咒起尸鬼」的,是对死尸念咒,使尸首活动起来,给他刀枪,要他去「断」仇人的生「命」,以「及」损「坏其身」体。这些都从瞋恨心出发,害人不到而想出的邪术恶法,都是不道德的。现在时代进步了,少有用这些邪术害人,但人与人的仇恨,仍然非常之深,而相害的手段,更为毒辣、残酷。

『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像这类受人毒害的「有情,若得」听「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可承其慈悲威力,使以上的种种「恶事」,失去效力,「不能」再为危「害」,这就是所谓邪不胜正。邪神恶鬼,不管有多大的力量,也不及佛的慈悲愿力。如有人遭受诬害,被下级政府机构拘禁,只要最高当局一道释放令,谁能不服从?所以称念药师如来圣号的功德,力量最大!据佛法说,要想危害别人,能否得手,当然是一个问题;若对方果真受害,那他自身也一定有问题的。如佛那样,身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净洁无瑕,任凭再阴再强暴的魔力,也不能损动佛的一毛!犹如我们身上皮肤有伤,一粘着毒药,便会中毒;若皮肤完整坚实,就不受影响。释尊在世时,多少外道要陷害他,如用毒药、恶咒、狂象、大石等,可是全都没有效用。所以要不受危害,要减轻对方的毒焰,更要增强自己的力量。如遇种种逼恼谋害,应切实受持药师法门,依药师如来的加被力,增强自己内在的力量,以消解抗拒外来的魔力。

如得药师如来的威力加持,不但一切恶事不能侵害,而且「一切」瞋害恼人的毒意,也都消解了,而彼此间能「展转」的和乐相处,「皆起慈心」;而能相互增进种种「利益」,大家得到「安乐」。彼此间不再存有「损恼意及嫌恨心」;大家都慈颜相向,爱语相勉,「各各欢悦」。对「于自」己「所受」的果报,即使困难艰苦,也能安贫乐道,「生」「喜足」心,「不」再互「相侵」害,互相欺「凌」,而「互」助合作,「为饶益」事。

上面所离的四种恶:一、是出发于贪心,而悭吝鄙惜,不行布施;二、从慢心出发,毁谤三宝;三、从嫉妒心出发,自赞毁他;四、从瞋恨心出发,斗讼咒诅。这在大乘中,罪恶极大,比之犯杀盗等根本大戒,并无差别。无论胜鬘夫人经、梵网经、菩萨璎珞经、瑜伽菩萨戒经,都特别提出:若犯了这四种恶,即是菩萨波罗夷罪,违犯大乘戒律。这四种罪恶,个人如不能消除,不能行菩萨道;人类如不能减轻此种罪恶,世界的和平,永久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消我们的宿业,遏止疯狂的斗争,建设和平大同的理想世界,实有修持药师净土,发扬药师法门的需要!

戊二得善益

己一得往生净土益

『复次,曼殊室利!告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

上明离(四种)恶益;此下明得善益,也有四种,先说得生净土益。

释尊复对曼殊室利说:「若有四众」佛弟子──「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苾刍(比丘),苾刍尼(比丘尼),为出家的男女二众;邬波索迦(优婆塞),邬婆斯迦(优婆夷),是在家的男女二众。在家二众的名称,义译为近事男、近事女,因他(她)们都已信奉三宝,亲近佛法。四众弟子而外,其他信佛法而未受三皈五戒的,为「净信善男子、善女人」。这些佛弟子,「有能受持八分斋戒」的。八分斋戒,或名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行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花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唱伎及过往观听,八不卧高广大床。此八是戒,还有一种不非时食,名为斋,合为八分斋戒。

受持八分斋戒的时间,「或经一年」之久,「或」祗于一、五、九「三」个「月」内,「受持」此「学处。以此」受戒「善根」,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的净土,「听闻」弥陀如来及诸大菩萨的开示「正法」。可是这仅系愿望,事实上能否往生,还「未」能决「定」。

众生因娑婆世界的环境太复杂,障碍太多,不易修学正法,所以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得一个比较理想、比较合宜修学佛法的安身处。如这样发愿,而对于往生还没有把握,这就得修持药师法门,以作补救办法。往生净土,除一心称念佛号以外,还应修学其他功德,积集善根,并非祗须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如此处所说,受持八分斋戒;又如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修行往生净土,于信愿外,还得兼行布施持戒等功行。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愿生西方而没有把握的众生,「若」能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心持念;依此称念功德,及如来的本愿力,便可获得助力。所以当「临命终时」,即「有八大菩萨」──文殊(曼殊)师利、观世音、得大势(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乘空而来」,指「示其」往生净土的「道路」;一刻间,「即于彼界」的「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极乐国土的宝华,如阿弥陀经说:『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往生西方的众生,就在各种不同颜色相杂的宝华中,不须父母因缘,就能自然化生。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有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来接引;若念药师如来,则有八大菩萨来迎。这里有个问题:经中『即于彼界』的彼字,究竟是指东方琉璃世界?抑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可作两种说法:

1.受八大菩萨的引导,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很通情顺理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最新文章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手机版 网站地图